发布日期:2025-02-05 08:38 点击次数:73
《网络极化的年代,如何开展公共讨论?》
前两天刷手机,看到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又上热搜了。说实话,这节目本身就挺让人唏嘘的,但这次闹得更大网友们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一边指责某嘉宾太自私,另一边却觉得谁还没点自己的难处。我当时就在想,这几年类似的争议咋这么多呢?各种舆论风波里,好像大家都变得越来越针锋相对。这种氛围让我不禁琢磨,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聊聊天?还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事儿吗?
其实吧,这也不是咱国内特有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取消文化这个词眼下可是火到发烫。你看,从黑人命贵运动开始,到后来延伸到性别、阶级、种族等方方面面,各种社会问题被推到了台面上。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接一场声势浩大的拉锯战。有些明星因为过去一句话被扒出来,就直接社死;一些品牌因为模棱两可的广告创意,也被全网群嘲。这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问题,比如言论自由到底该怎么定义,又比如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历史上的不公平。
其实早在几年前,《哈泼斯杂志》就发表过一个公开信,大概意思就是说:抗议可以,但别搞过头啊,否则会威胁到我们的言论自由。不过很快,一个叫The Objective的网站跳出来反击,说白了就是怼回去。他们认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精英根本不了解弱势群体经历了啥,更不知道这些伤害有多深刻。所以问题来了,两拨观点针尖对麦芒,你能说哪方完全占理吗?
林垚是研究取消文化的专家,她倒提出了一些新鲜角度。据她分析,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所有案例归为一类,而要区分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还要看受影响的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特权阶层。有时候,有些事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不代表整体趋势。但如果放任某种极端态势蔓延,那它对公众舆论环境带来的破坏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我跟你讲,有时候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另外,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提到哲学的重要性。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迷恋科学数据,因为它听起来靠谱、有依据嘛。但哲学偏偏喜欢刨根问底,比如追问数据来源是否可信,以及这些结论是不是忽略了一些什么。换句话说,它逼着我们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问题。当然,仅靠哲学家闭门造车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和心理学、经济学甚至传播学的人一起合作,把理论落地,让更多领域受益于这种思辨方式。
不过现在网上特别流行一些标签化语言,比如内卷、政治正确之类。一旦有人挂上这样的词汇,就容易激起强烈反应。乍听上去挺方便沟通,可仔细想想也存在误导风险。如果没有结合语境,只用这些简化口号来讨论复杂问题,很容易滑向偏激。我举个例子吧,当有人批评资本主义的时候,总爱把每件事都归因于这个体系,好像只要撕掉这个标签,所有矛盾立马迎刃而解似的。但是现实中,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同样事情理解也千差万别,所以单凭几个流行语并不足以解释全部情况。
那到底什么才算好的公共讨论呢?林垚给出的建议是耐心梳理自己的观点,同时试图理解别人站在哪个逻辑起点上。不然的话,只会陷入碎片式互怼,你骂你的,他喷他的,全程鸡同鸭讲。而且,说句老实话,现在很多人的表达能力真的需要加强。不少人在辩论时抓不到重点,要么情绪先炸,要么逻辑漏洞百出。一段完整清晰、有条理又兼顾共情能力的话,其实特别重要,可惜很多人懒得练习。
当然啦,共情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妥协,而是一种努力了解他人的尝试。在信息爆炸时代,多看看自己圈子之外的人怎么活、多倾听一下他们遭遇过哪些事情,是培养共情能力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我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说当年美国废奴运动初期,一名作家的小说比几十场演讲加起来还管用,因为它通过塑造真实人物形象,引发了大众对奴隶苦难生活的感知与愤怒。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深入了解彼此,也许原本剑拔弩张的一场争执,会转变成一次诚恳交流呢?
既然聊到了这里,那补偿正义这个热门话题不得不提。有些国家为了修复历史遗留的不公平政策,通过法律手段向相关群体提供一定形式赔偿。这做法表面上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常常引发争议。例如,对于那些已经逝去或远离冲突核心利益链条的人来说,再苛责他们祖辈曾经犯下错误,意义何在呢?林垚指出,与其纠缠过去责任划分,不如更聚焦当前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从长远看,这是迈向更加平等未来的重要一步,也是降低敌意成本较低但效果显著的方法之一。
最后说回冒犯与戏仿之间微妙界限的问题。今年巴黎奥运会吉祥物设计方案公布后,被不少观众吐槽缺乏创意,还有部分法国传统元素使用涉嫌歧义。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快速变化且高度多元文化背景下,为何连策划团队都无法避免触碰敏感神经线呢?答案可能藏在人类行为背后的符号系统里某些表象或行动虽然初衷善良,却由于未及时调整策略或者疏漏关键知识结构,无意间打破约定俗成规则框架导致翻车事故频繁出现。因此,当代艺术设计师需谨慎研究目标市场心理动机,并适时吸纳外部反馈意见灵活改进内容呈现模式,以防止重复失误损耗信任储备量